top of page
Search

作者:鄧家豪

2023-03-09

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里,下一代無可避免要學習如何人機共生。(Shutterstock)


ChatGPT(GPT指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是由非營利人工智能(AI)研究機構OpenAI開發的聊天機器人,其「有問必答」驚艷全球,令AI尤其是語言模型(language model)儼然成為一種環球現象。


ChatGPT現象

語言模型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隨着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飛速發展,得以突飛猛進。語言模型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已經出現,當時的n-gram模型使用簡單的概率分布來預測詞彙排列的方式,主要用作語音識別或翻譯。時至千禧年代,已有多年累積的文本數據(text data),加上機器學習技術興起,愈來愈多語言模型能處理複雜的自然語言(natural language),甚至「生成」文章。


最近,隨BERT和GPT的發展,語言模型的性能達到全新高度,此類新一代語言模型生成的文章及句子意思連貫,符合語法,大部分與人類所寫無異。愈來愈多語言模型開放予大眾使用,其效率及「語言能力」令不少人讚嘆不已,正在悄悄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


AI的威脅

然而,一直有不少科學家和學者指出AI和語言模型的發展會帶來危機,甚至最終取代人類。被譽為可比牛頓和愛恩斯坦的著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1942 – 2018)在各種採訪和他的著作《重大問題的簡要回答》(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中表達對AI發展的憂慮,警告AI有日可能變得比人類更聰明,導致人類無法料想的後果和威脅。


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的創始主任,哲學家Nick Bostrom撰寫不少文章指出AI潛藏巨大風險,其著作《超級智能:路徑、危險、策略》(Super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深入探討「超級智能」(super-intelligence)可能對人類構成致命威脅。與此同時,社會各界也擔憂AI的高速發展帶來隱私洩露、虛假資訊泛濫、訊息渠道單一和就業崗位大量流失等問題。


AI的發展對人類是禍是福尚未能蓋棺定論,然而AI的發展一日千里,我們所有人尤其是下一代無可避免要學習如何與AI共存,善用語言模型和AI為我們更有效率地工作。


怎樣與AI「合作」?

相信不會有人否定語言模型乃至AI的工作效率,但無論如何,它依然依賴人類發出指令方能完成任務。可見如何培養學生有能力駕馭這種超級工具,將是教育界的新課題。筆者綜合現有語言模型的使用方式及侷限,建議教育工作者應培育學生5種特質,令他們有效率地向AI「下達指令」:


一、表達清晰:向AI發出清晰簡潔的指令,事半功倍。AI依賴於精確的指令來產執行任務。模棱兩可的命令、模糊不清的說明或用詞錯誤會導致AI「犯錯」,減低其工作效率。為避免這種情況,學生必須掌握具體說明所想,清晰表達己見的能力。


二、注重細節:與第一點異曲同工。AI 的工作效率取決於它接收了什麼指令,指令包含重要細節,可以避免反覆補充說明以修正指令。學生應該學習如何仔細說明事物要點,並能給予明確指令。例如,若學生無法說明希望AI生成的圖像的細節及關鍵特點,沒有輸入重要關鍵字,AI將難以完成任務,畢竟AI現階段無法「讀心」。


三、邏輯清晰:要運用AI協助完成工作,用家必須擁有把「大問題」「拆細」的能力。一個學生能一步步拆解問題,才不至於向AI發出「無法完成」的指令。例如學生希望AI協助編寫一套擁有多項功能的程式,就要把這些功能列出,AI方能一一提示或協助。AI不是燈神,無法憑一句話令人「願望成真」。


四、靈活變通:即使學生用詞精準,都少不免因為演算模式或其他偶發原因導致AI無法完成任務。作為AI的用家必須有能力分析AI給予的「答案」有何缺漏,了解其「誤會」的原因,繼而調整指令。故此,學生必須有靈活的頭腦方能運用AI這個強大的工具。


五、有耐性:AI無疑是強大的工具,其強大在於其不停「學習」的本質,會因應用家的指令和回應不斷修正進步。學生需要培養耐性,才能接受AI無法完美達成其所想或計劃。訓練AI要耗費不少時間,經歷失敗,方能成功,有耐性的人方可見證AI的成長。


科技本身無分好壞,視乎如何使用。人類在悠長的科技發展史中一直自我改進,沒有被每個階段的新科技淘汰,相反一次又一次運用科技推進文明發展。AI已經向我們未來新一代發起邀約,也是挑戰,教育界必須與時間競賽,儘早分析及了解世界發展趨勢,以裝備未來社會棟樑,好駕馭AI這匹野馬。


文章來源:灼見名家



作者:鄧家豪

2022-07-11


NFT藝術品如雨後春筍,交易非常暢旺。NFT全名Non-Fungible Token,即不可替代代幣,是無法複製、替換或分割的唯一虛擬貨品所有權的電子憑證。NFT是一種所有權「憑證」,創建並記錄在區塊鏈(Blockchain),以此確立其真實性。NFT可以代表一幅畫、一首歌或影像,NFT所代表的東西可能被不同形式複製,但NFT本身是獨一無二的無形產物,僅僅象徵著某物的所有權。

NFT與虛擬貨幣(Cryptocurrency)不同,理論上可以無限地分割後者,並兌換成另一種等值虛擬貨幣(甚至法定貨幣)。NFT則是獨一無二的某物憑證,故此不能如虛擬貨幣般分割並等值交易。以現實生活類比,我們擁有「一整幅」畫,也無法把一幅畫分割成若干份交易。即使我們以不同方式複製該畫,複製品與原品的價值也不同,只因原品是獨一無二的。NFT如該畫獨一無二的憑證,擁有該NFT的人就有原畫的所有權。

NFT的獨特功能已成不少大學的研究對象,其中麻省理工大學(MIT)就積極研發使用區塊鏈及NFT技術驗證大學證書及成績。我們不難發現學歷「證明」正正是NFT技術的強項之一。收發地址公開透明,理論上無法刪改的NFT技術可以解決偽造學歷和驗證耗時等學歷認證問題。早前,Twitter測試給予用戶展示NFT收藏品的功能,不難想像未來我們會在不同電子平台展示獨一無二的NFT學歷證書,取代真品實拍或寥寥幾個字。


我期待越來越多教育機構以NFT「鑄造」畢業生學歷,減少驗證學歷成本,為社會提供更有效率的學歷證明渠道。區塊鏈技術和元宇宙的發展會如何重塑傳統教育,我們拭目而待!


原文網址: NFT獨特功能已成大學研究對象 解決偽造學歷和驗證問題|鄧家豪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

作者:鄧家豪

2022-07-11

1861年,著名教育家史賓沙(Herbert Spencer, 1820-1903)於其著作《教育》(Education)中提出「教育是為未來作準備」的觀點。常言道「孩子和年輕人是社會未來的棟樑」,筆者認為教育的使命即是幫助孩子和年輕人為未來作準備。【編按:作者為鄧家豪】

向未知進發

什麼是未來?未來是「現在」往後的時光,與「現在」不一樣的光景,未來是未知的和不確定的。這意味孩子和年輕人正奔向未知的景況,他們理所當然也將變得與現在和過去的人不一樣。


然而,教育學生時,我們卻經常希望他們成長為我們熟悉的樣子,甚至因此局限了他們的發展。要適應未來,那個不確定的未來,學生不是要變成「我們」的複製品,而是要長成「未來人」。由此,我們必須深思一個問題「如何裝備學生成為『未來人』?」


56項未來工作技能(56 DELTAS)

(作者提供圖片)


科技高速發展,世界變化史無前例地急速。筆者認識不少行業,尤其是科技界的朋友都表示自己掌握的技術和知識很快落伍,只有持續學習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在如此發展迅速的新時代,教育工作者都思索學生需要什麼知識和能力才可在未來好好生活和發揮所長。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於2021年列出了56項未來工作技能(56 DELTAS)(附表1,截錄自麥肯錫McKinsey網頁),其中筆者認為自我領導(Self-Leadership)中的「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非常重要的「未來軟實力」。


自我領導 – 企業家精神

管理和領導學專家曼斯博士(Charles C. Manz)於1986年提出自我領導(Self-Leadership)的概念,即有意識地影響自我的思想、感覺和行動以達成自我目標(Bryant & Kazan, 2012)。麥肯錫的研究表示自我領導的其中一個範疇,「企業家精神」包含四個特性或質素:


1.勇氣和冒險精神 (Courage and risk-taking);


2.活力、熱情和樂觀 (Energy, passion and optimism);


3.推動變革和創新 (Driving change and innovation);


4.打破正統觀念 (Breaking orthodoxies)


筆者認為以上四項特質是年輕人在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大展拳腳所必要的內在條件:有勇氣和冒險精神才能迎接挑戰;性格樂觀,有活力和熱情,方能積極行動;善於推動變革,方可開創新局;敢於打破正統,始能發揮創意。培養學生擁有企業家精神,將是教育工作者幫助學生「為未來作準備」的重要工作之一。教育界要完成這個使命,自身也必須勇於創新,敢於開拓,只有突破固有思維模式,方可為「未來人」建立理想的教學生態。


參考資料

Bryant, A., & Kazan, A. L. (2013). Self-leadership: How to become a more successful,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leader from the inside out. McGraw-Hill.

原文網址: 幫助孩子和年輕人為未來作準備 認識56項未來工作技能|鄧家豪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78947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原文網址: 幫助孩子和年輕人為未來作準備 認識56項未來工作技能|鄧家豪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

New Hope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